2023“非虚构图书奖”提名作品(下)
2023-05-19

















德国书业协会旗下的图书文化和阅读推广基金会第三次颁发“非虚构图书奖”。该奖项授予用德语撰写的、为社会性讨论注入活力的优秀非虚构类图书。

2023年,共有来自128家出版社的231本新书(自2022年5月以来出版)参评,其中的31部作品入围了评选,最终8部作品被提名。颁奖典礼将于6月1日在汉堡举行,现场揭晓奖项获得者。

德国非虚构图书奖奖金总额为42500欧元。获奖者将获得25,000欧元,另外七名被提名者每人将获得2,500欧元。



以下为获得提名的作品和作者介绍:


《谈论以色列》
一场德国的辩论

原书名:Über Israel reden
作者名:Meron Mendel(梅伦·门德尔)
出版社:Kiepenheuer & Witsch
ISBN:978-3-462-00351-2

【内容简介】
在德国,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以色列那样引起如此多的讨论与纷争:几乎每个人都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情况为何会如此?为何中东冲突如此重要?为何辩论会变得如此情绪化,甚至于经常令人恶语相向?
梅伦·门德尔二十年前来到德国时,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故乡以色列竟在这里的公共话语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当年,与他交谈的每个人几乎都能对以色列及其政策发表明确的立场。

今天,这场讨论变得愈发激烈。近年来,从2020年反以色列哲学家阿基里·姆本贝引发的轩然大波到202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之争,各类丑闻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德国因其纳粹历史以及挥之不去的反犹主义,似乎天然就有对以色列示好的义务;另一方面,如何应对耶路撒冷政府日益加剧的右倾路线,也是德国亟需解决的问题所在。

在本书中,梅伦·门德尔介绍了德国政界和新闻界对以色列和中东冲突问题的话语形成机制,也展示了左翼人士、移民和犹太人群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德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以果敢而开放的态度迎难而上,梅伦·门德尔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评委点评】
几周以来,成千上万的以色列人为了维护民主上街示威。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着建国75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场危机。在其半自传性随笔《谈论以色列:一场德国辩论》中,梅伦·门德尔关注近年来的主要争议事件。这关乎以色列和德国的国家理性,关乎反犹主义和记忆文化,也关乎历史学家之争和卡塞尔文献展。身为教育家的门德尔试图扮演中间人的角色,在对立双方之间架设起桥梁。与此同时,他也敢于审视中东冲突本身,质问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对彼此根深蒂固的印象。本书用冷静的笔触,试图在激烈的争执中保持平衡。

【作者简介】
梅伦·门德尔生于1976年,从小在集体农庄长大,后在海法和慕尼黑学习教育学和犹太史,并在法兰克福获博士学位。他现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授兼安妮·弗兰克教育中心总监。



《帝国的诅咒》
乌克兰、波兰与俄国历史的歧途

原书名:Der Fluch des Imperiums
作者名:Martin Schulze Wessel (马丁·舒尔茨·韦塞尔)
出版社:C.H.Beck
ISBN:978-3-406-80049-8

【内容简介】
俄罗斯的帝国历史是理解俄乌冲突及普京反西方执念的关键。知名东欧历史学家马丁·舒尔茨·韦塞尔将这场战争置于俄罗斯领土西扩的漫长历史之中,回顾了18世纪以来俄国历史从蚕食乌克兰、分裂波兰一路走上歧途的过程。这一“帝国的诅咒”,迄今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书揭示了这种致命观念如何在21世纪仍在影响着莫斯科的领导层。1945年后,德国已经从“帝国的诅咒”中解脱了出来,走上了对西方开放的道路,而俄罗斯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2022年2月24日以前,许多观察者认为普金政权仅专注于维护自己的权力和个人财富。但这显然不足以解释其对乌克兰发起的攻击、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国家媒体的仇恨宣传。想要理解他的动机,就必须将俄罗斯未解的身份认同问题纳入视野;这一问题源自它的帝国历史,也成为了“帝国的诅咒”。因此,本书从国际政治的视角回顾了俄罗斯、波兰和乌克兰三国自彼得大帝时期以来紧密交织的历史。它指出,俄国对乌克兰的蚕食和对波兰的分裂造成了路径依赖,这一结构性遗产迄今仍影响深远。这不仅事关帝国对权力的要求,也涉及早在19世纪就已显现端倪的东西方意识形态冲突。而在这场冲突中,德国很长一段时间都站在俄国那边。德国在1945年后实现了“摒弃帝国思维”的目标,但俄罗斯仍然任重道远。

【评委点评】
自由、民主和民族自决的原则在今天的乌克兰得到了捍卫?这听上去有些悲哀,但马丁·舒尔茨·韦塞尔却用俄罗斯的帝国历史对此进行了堪称典范的注解。这位东欧历史学家回顾了彼得大帝时期以来的俄罗斯、波兰和乌克兰历史,详实地描述了莫斯科对邻国的帝国政策如何与延续至今的反西方态度齐头并进。这段沉重的历史,将帮助人们把握普金及其政权的思想观念,理解其对多元化西方公民社会所采取的蔑视态度。

【作者简介】
马丁·舒尔茨·韦塞尔现为慕尼黑大学东欧与东南欧历史教授,同时也是巴伐利亚科学与人文学院成员。他2012-2016年期间曾任德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


《逃亡的悖论》
论我们对驱逐和被驱逐者的矛盾态度

原书名:Das Fluchtparadox
作者名:Judith Kohlenberger(尤迪特·科伦贝格)
出版社:Kremayr & Scheriau
ISBN:978-3-218-01345-1

【内容简介】
逃亡是一种矛盾:人们想要留下,却不得不离开。逃亡让人遍体鳞伤:人们寻找安全感,却要为此赌上生命。逃亡(欧洲)更是一种悖论:人们必须违背法律,也即“非法”越境,才能获得申请避难的权利,才得以在避难国与自相矛盾的要求和无法实现的融合目标反复周旋。

逃亡研究者尤迪特·科伦贝格详细分析了我们对待驱逐和被驱逐者的方式,并从法律、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剖析了其在历史上和今年来的发展(毕竟这个问题不是乌克兰战争之后才新出现的)。该书表明,如果我们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简言之就是相信机构、法治和公民社会的力量,那就能制定出人性化的避难和融合政策。

【评委点评】
欧洲的避难和融合政策充满矛盾之处。难民们为了寻求保护,不得不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在跨越边境的时候,他们不得不违反法律,才能行使自己的避难权。他们本是来寻求庇护的,却又要做好积极劳动的准备;他们本要融入避难国,却又永远只能扮演求助者的角色。

尤迪特·科伦贝格以十分详尽的方式回顾了我们在20世纪和21世纪对待逃亡和驱逐问题的法律、社会和政治立场,并揭露出当前话语的矛盾性。人性化的避难和融合政策应当是什么样子,欧洲如何才能切实履行其责任,她就此给出了睿智而可靠的答案。

【作者简介】
文化学者兼移民研究者尤迪特·科伦贝格现在维也纳经济大学社会政策学院研究和讲授难民、融合与归属问题。2015年秋,她参与了欧洲最早的大规模难民迁徙研究。她有论文在多家国际期刊发表,并曾荣获2019年库特-罗斯柴尔德奖和维也纳市促进奖。除学术工作外,她还在维也纳市融合委员会任职,并担任旨在建立合法逃亡路径的公民组织“COURAGE(人权勇气)”创始成员。


《陌生性的开端》
论当今脆弱时代的身份认同问题

原书名:Wo die Fremde beginnt
作者名:Elisabeth Wellershaus (伊丽莎白·韦勒斯豪斯)
出版社:C.H.Beck
ISBN:978-3-406-79932-7

【内容简介】
对记者伊丽莎白·韦勒斯豪斯而言,陌生感是她自幼就耳熟能详的话题。但在这本书中,她所感受到的陌生性却更为复杂、普遍而丰富,同时也是将我们联结在一起的纽带。

韦勒斯豪斯自幼在汉堡的中产阶级聚居区沃尔克斯多夫生活,随自己的白人祖父母和白人母亲长大。她的父亲小时候在赤道几内亚的可可种植园生活,上世纪60年代移民至太阳海岸。从汉堡、马拉加和父母双方的生活世界中,身为黑皮肤德国人充分感受到了陌生感的复杂性。在于伦敦完成学业后,她从事记者工作,组建了传统的小家庭,生活在具有贵族气质的柏林潘科区。现在,她跻身享有特权的中产阶级行列,简单的归属感叙事早已不起作用。在书中,韦勒斯豪斯研究了一些陌生感并没有立即显现的场景:在友谊中,在工作关系中,在邻里之间,在家庭中——总之是在亲密的关系之中。她道出了自己尚自存疑的身世和复杂的身份认同,也把他人对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由此,她以独特的方式拓展了当今身份认同政治视角的边界。

【评委点评】
在伊丽莎白·韦勒斯豪斯的童年中从不存在清晰的关系。作为一位黑人父亲和一位白人母亲的女儿,她从小在汉堡的富裕街区长大。数十年后,这位女作家讲述起德国的陌生感,指出未来若想保持活力,就不能存在固定的身份认同归属。这本书尝试撇开围绕种族主义和身份认同政治的讨论,但又没有把它们完全忽略。它以平静、敏锐又细致入微的描述性语言,展开了作者的主观叙述。她没有获得确定的归属感和集体感,而只是遭遇了灰色地带,同时意识到中间状态也能成为安身立命之所。

【作者简介】
作家兼记者伊丽莎白·韦勒斯豪斯主要撰写探究陌生感和归属感成因的通讯报道、随笔和专题文章。她是时代报在线的女性主义专栏“10nach8”的编辑团队成员,也是研究非洲和流散族群当代艺术的《当代&》杂志编辑。


2023“非虚构图书奖”提名作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