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圆桌会议探讨出版业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2009-03-06

日前一个以“全球化与本土化”为主题的高端圆桌会议在新德里闭幕。应大会主办方法兰克福书展和新德里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的邀请,来自印度以及国际如英国、德国、瑞士、中国、阿根廷和阿拉伯世界的出版业知名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天的出版业所面临的本土化与全球化问题。与会人士就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正当全世界都在聚焦金融危机的时候,在新德里展开了一场如何将危机转变为机遇的讨论。

会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如何兼顾市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 近年来,有关全球化的讨论出现了更新的形式。其背后主要的推动力是商业贸易的全球化性质,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这正不断复制成一种全世界普遍的形式。同时,这些商业企业的本土化也是一种真正独一无二并且贯穿始终的现象。显而易见,出版业也见证了类似的发展趋势。比如从世界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印度,它正是具有地方色彩的全球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一方面,有类似哈珀·柯林斯、兰登书屋这样的大型出版集团在印度开设书店。老资格的企鹅出版社也把自己定位为当地品牌,而并非其它形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敢于冒险的印度出版社正在探索开发世界市场,努力使自己具有跨国性质。

跨国公司本土化以及本土出版社的国际化是同时交叉进行的,正因为这样,这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印度的出版业依然还被称为工业,然而其业务的开展却丝毫不受这个划分的困扰。在一个相对无序的行业,商业的机会是巨大的。新的合作形式、新的商业形式以及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预示着,这块土地上的出版业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当然,负面效果的产生也是不能避免的。有时“地方”出版社会感到来自大型跨国出版企业的威胁,而后者却面临发行等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印度出版业”对于图书的模糊定义正受到挑战,合作出版正尝试采取更新的形式。
 
会议的第二个议题是“出版业的外包服务”。服务外包是近十年来全球化的关键词。而印度因为拥有以高级知识和技术见长的人力资源,所以在承接出版国际分工方面具备极强的优势。在中国和南美地区也有同样的趋势。印度出版人与参会代表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具有无限潜力的巨大的印度市场。而来自Bloomsbury的出版人以他在印度的实践经验说明,印刷的外包服务对出版社来说不一定是有利可图的。
 
第三个议题是“全球化时代独立出版人的角色”。在全球化的时代,跨国传媒集团往往是以市场为风向标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独立出版人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与会代表提到同跨国传媒集团相比,独立出版社有着较低的市场风险和更强的灵活性。而随后还讨论了大型出版集团与独立出版社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出版,这也是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和谐联姻。
 
当然,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及其影响也成为了这次会议的热点话题。与会代表们分别就各个国家遇到的困难及采取的相应举措进行发言,比如金融危机严重危机行业发展,危机的暂时性,移动通信为书业和内容产业带来的巨大潜力等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代表们对未来抱有或悲观或乐观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