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 -——德国哲学图书展
2005-04-13

 

1月19日至25日,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德国图书信息中心(BIZ)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在涵芬楼书店(王府井大街36号)举办德国哲学书展,向中国的出版界,专家学者及大众介绍德国哲学。该书展由两部分组成:以“善与恶- 来自德国的哲学书籍“为名,228本德语原版的哲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将在书展上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同时,商务印书馆近百年来翻译引进到中国的德国哲学名著也将同时展出,与德语新版书交相辉映。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届时在1月19日上午召开“德国哲学及其中国之传播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研究德国哲学的知名学者畅谈德国哲学与中国的渊源。
 
德国素以哲学和诗的国度著称。200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哲学与宗教类书属于德国输出版权图书中的强项,占版权总输出量的7.3%,在不同语种的国际图书市场中都排名前三位。以此为前提,法兰克福图书博览公司于2004年针对全球市场,有选择地组织了一套德国最新哲学著作的专题图书,以“善与恶“为题,送往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图书市场进行展示。在北京展出之前,此套哲学图书已在中东欧,阿拉伯世界,拉丁美洲,西欧和亚洲的新德里,汉城等地展出过,获得广泛的好评。
 
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德国哲学书籍源远流长。早在1903年即出版了蔡元培先生翻译的德国科培尔著《哲学要领》一书,1914年出版了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和中国学者周暹合译的康德著《人心能力论:论意志能制病情》一书。其后出版的胡仁源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陈德荣译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序论》、王造时译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等,都是首次将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书籍引入中国。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德国哲学书籍占到当时相关出版市场的八九成之多。改革开放以后,商务印书馆在坚持翻译出版大量德国哲学经典著作的同时,也适当介绍了德国哲学各个流派的作品。同时,这些译作很多都是由贺麟、朱光潜、徐梵澄等大家完成,其译名、措词、表述和风格,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